书籍介绍:本书分理论篇和应用篇两大篇。理论篇又分为导论和主论两大章。在导论中,笔者从分析自然现象及人的行为规律入手,自然而合理地引导出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唯一共通的“本质”(E)为“平衡”(B),并进一步寻找到平衡所依存的两个必要且充分条件为“系统”(S) 与“技术”(T)。从而概括出,由B、E、S、T这四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结合体 「BEST」才是主宰着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支配着所有生物的动机与欲望,决定着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幸福的根本。并据此,作为概括这个世界一切事物的“自然哲理,客观真理,普遍规律,根本法则”, 创建出了一整套不為“民族异同,時代變遷,政治目的,功利思想”所改變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普遍性,实用性”的,全新的「BEST理论」。本论则由本质论,平衡论,系统论,技术论及总论5部分组成。分别对本质E,平衡B,系统S,技术T做了具体分析和结合实例的详细论证。
应用篇则由人性论,幸福论,情感论,思维误区论四章组成,运用BEST理论分别对人性,幸福,情感,思维这几个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领域进行了综合而细致的探讨和论述。
本书每个章节均有小结,并有“BEST理论综合概括表”“本书要点金字塔式归纳总结图”“逻辑论证法一览表”“重要文句精选”“180个人生与社会问题索引等附录”等附录以便于读者对本书内容有更全面,系统,充分的理解。
相信读完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会看到一个全新真实的我和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一定会在生活,学习,工作,思考上的运用中获得一个质的飞跃和全新的进步。
作者简介:笔者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198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在国家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工作5年后留学日本并于1992年硕士毕业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现任日本日进建设技术设计研究所董事兼事业本部长,同时兼任西日本工业大学教授。
笔者专业虽属理工科,但从小就一直对文科尤其是哲学感兴趣。尤其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小就养成了对所有问题进行本质(E)性思考的习惯。在对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长达二十余年的思索中,于2010年终于领悟到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E)就在于平衡(B),且其支撑点则是系统(S)与技术(T)这两大要素。从而有了≪BEST理论≫的基本构想,随后进入九州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但在读期间,随着对历史上诸多哲学家的各种哲学思想的深入了解,愈发认识到传统哲学的根本弊端,更加认识到≪BEST理论≫的正确性与要让它早日问世的迫切性,遂决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专心于对BEST理论的总结和创作。经过5年多的努力,分别于2017年4月和同年7月出版了题为≪BEST理论-通往幸福之路≫的中文繁体和日文2个版本的书籍,并在日本哲学学会,东京大学,日本技术士会以及深圳大学,湖南大学等各大学机构,团体巡回演讲,获得广大听众的一直好评和共鸣并获奖(日本技术士协会)。同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公司管理取得了三年内业绩,利润,收入增加均超三成的良好业绩。今后还将预定出版英文版,希望这一理论能够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做出贡献。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导论 2
第一节 所谓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
1、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 2
2、「透过现象看本质」至关重要但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4
3、弄清事物的本质是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先决条件 5
第二节 所谓「好坏」「对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6
1、人们通常如何评价「好」与「坏」 6
2、所谓「好」与「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6
3、万事万物的本质均在于「平衡」 9
第三节 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为何因人而异? 11
1、评价会因人而异的根源在于各自所设定的平衡线位置的不同 11
2、产生「满意与失望」或「感激与不满」情绪的根源也同样在于各自所设定的平衡线位置的不同 13
3、交涉、谈判、裁判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将各自的「主观平衡线」调整到「系统平衡线」 15
4、产生「主观平衡线」位置不同的首要原因在于各自所站「立场」的不同 17
5、所谓「立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7
6、「益虫」与「害虫」的说法从何而来? 19
7、无限制的「随心所欲」与「绝对自由」就能幸福吗? 20
8、「系统」是≪BEST法则≫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9、产生「主观平衡线」位置不同的第二原因 23
10、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进步发展离不开「技术」这一要素 24
第四节 ≪BEST法则≫的诞生 25
1、本质、平衡、系统、技术(E・B・S・T)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软件结构 25
2、概括整个世界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BEST法则≫(四维哲学)的诞生 26
本章小结 28
第二章 主论 30
第一节 本质论(E) 30
1、以往对「本质」的定义抽象飘渺,解释空洞模糊 30
2、本质的定义及其根本特性、判断标准 32
3、寻求「本质」的方法 37
本节小结 43
第二节 平衡论(B) 44
1、生病治病的本质与平衡的「普遍性」特性 44
2、平衡的「初步物理模型」 45
3、平衡的「标准物理模型」 46
4、系统的「维衡性」特性 50
5、平衡的「相对性」特性 51
6、「系统平衡结构模式」与平衡的「系统对应性」及系统的「相关性」特性 54
7、事物兴亡的本质就是旧平衡系统的毁灭与新平衡系统的诞生 57
8、平衡状态的高低与「系统能」 59
9、系统的「进取性」特性与「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根据 61
10、系统存在的两大目的─「维衡」与「进取」 64
11、哲学研究的对象 65
12、系统平衡模型与理论在分析各种事物上的应用示例 65
13、「平衡」绝不等于「平均」或「平等」 82
14、「绝对平均主义」及「无条件平等思想」的非合理性 83
15、「平衡」也绝不等于「中庸」 84
16、「平衡」与「和谐」也根本不同 86
17、「平衡」总论 87
本节小结 88
第三节 系统论(S) 92
1、系统的第一到第四特性的总结 92
2、系统的定义及其第五、第六与第七特性 92
3、系统的第八特性及「世界有序可知论」与「真理真相唯一论」 93
4、「因果律」可以为一些物理学上无法证明的公理提供证明 94
5、「因果律」又可为各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提供准确可信的理论根据 95
6、系统的第九特性 98
7、系统的九种特性总结 98
8、「系统思维法」的概念 98
9、「系统思维法」的方法与步骤 99
10、「系统思维法」的典型应用──「加权评价法」 105
11、「完全系统」思想 107
本节小结 113
第四节 技术论(T) 115
1、现行科学技术分类及≪BEST法则≫中的「技术」概念 115
2、意义非常重大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表达术」 116
3、≪BEST法则≫中的「技术」(T)概念的确立 117
4、人类幸福度的提高速度远远落后于硬件技术发展速度的根本原因 118
5、「软件技术」的停滞不前是造成人类幸福度得不到根本提高的根本原因 119
6、虚幻空洞、偏颇教条的「传统哲学」又是阻碍软件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 120
本节小结 121
第五节 ≪BEST法则≫总论 122
1、≪BEST法则≫概念图 122
2、≪BEST法则≫综合一览表(表1.16) 123
3、≪BEST法则≫在学术研究体系中的位置 124
第二篇 应用篇
第一章 人性论 128
第一节 对历史上几种「人性论」观点的剖析 128
1、历史上的几种「人性论」观点 128
2、历史上几种「人性论」观点的错误所在 129
第二节 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 134
1、「人本为『我』」—人性论第一定律 134
2、「人本为『我』」中的「我」与通常意义的「我」有根本区别 135
3、人体本身都只不过是人为「我」而使用的工具而已 137
4、为何人必须为「我」 138
5、所谓为「我」就是指为「我」的幸福 139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40
1、「互利互惠」─人性论第二定律 140
2、对「相互利用」与「真情」的比较分析 141
第四节 「我」的几何模型 143
1、「我」的几何模型的建立 144
2、「我」的特性及其在其几何模型上的体现 145
3、建立「『我』的几何模型」的重要意义 149
第五节 人际交往的四种行为方式及人的最佳行为准则 150
1、人际交往的四种行为方式 150
2、「损己利人」未必最好 150
3、「损人」不一定最终能够「利己」 151
4、「利人利己」应当成为我们唯一的行为准则 152
第六节 「因果报应」现象多寡是衡量组织或社会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志 154
1、「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有恶报」的现实社会 154
2、「损人」能够「利己」是组织制度弊端(系统缺陷)的体现 155
3、「因果报应」现象的多寡是衡量组织或社会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志 156
4、正确的「平衡观」与「人性论」教育也非常必要 156
本章小结 157
第二章 幸福论 160
第一节 幸福的真相 160
1、世界上只存在「精神享受」,而无法不通过精神而直接得到「物质享受」 160
2、「幸福」终究以「感觉」为衡量标准 162
第二节 「幸福度」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 166
1、幸福度的构成要素 166
2、幸福度的影响因素 167
3、「幸福度」与「人生效率」的计算公式(参考) 169
第三节 追求幸福的根本方法 171
本章小结 176
第三章 情感论 178
第一节 人们对情感的认识普遍含混模糊 178
第二节 「爱」「情」「爱情」三者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80
1、「爱」「情」「爱情」三者不可混淆 180
2、「爱」的本质就是「喜欢」 181
3、「情」的涵义及其与「爱」的本质区别 181
4、「爱」与「情」的相关关系 183
5、「爱」与「情」各自的特性比较 184
6、不求「爱与情」的个别平等,但求「爱和情」的总体平衡 185
第三节 情感的本质性、系统性分类及「情感素分析法」 187
1、情感的本质性、系统性分类法 187
2、「情感素分析法」 187
3、只有运用「情感素分析法」才能合理地解释各种情感现象 188
第四节 「真情」的真相 192
1、「情感」的对象究竟指向谁? 192
2、所谓「真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93
3、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及对待「真情」问题 194
4、认识到「感情」的「可变性」非常重要 196
第五节 「平衡论」与「系统论」在具体情感问题上的应用 200
1、分析情感问题同样离不开「平衡的视线」与「系统的视野」 200
2、如何认识和对待「伤心」问题 202
本章小结 206
第四章 思维误区论 208
第一节 思维停滞 209
1、在「说」与「听」上的思维停滞 211
2、在「教」与「学」上的思维停滞 228
3、在「科学研究」上的思维停滞―运用≪BEST法则≫对一些「定理」乃至「公理」的原理性推导 237
4、在「推测」与「预测」上的思维停滞 243
第二节 盲信盲从 246
1、警句格言 246
3、传说传闻(世界末日传闻的欺骗性) 262
4、传统经验 267
5、占卜算卦 267
第三节 极端片面 271
1、不讲比率 271
2、不讲概率 286
3、不讲条件 287
4、单向思维 288
第四节 错位短路 290
1、前后倒置 290
2、越位短路 291
第五节 偷换概念 294
1、用表象偷换本质 294
2、偷换系统 296
3、用手段偷换目的 301
4、用结果偷换目的 310
5、用原因偷换理由 310
6、用思想偷换法则 311
第六节 类比不当 313
第七节 自相矛盾 316
1、「目的」与「手段」的矛盾 316
2、「手段」与「手段」的矛盾 318
第八节 不讲效率 329
1、效率的定义及其公式 329
2、效率是决策的唯一目标与检验其正确性的基本标准 329
3、不讲效率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未能对其具体化、明确化、定性化以及最低限度的定量化 330
4、「不讲根据」是提高效率的最大障碍 331
5、只有从「教育效率」的角度出发才能根本改革现行教育制度 335
6、从开会成本入手提高开会效率 336
7、「舍大取小」也是「不讲效率」的突出表现 337
8、讲究效率不可忽视非金钱性及间接性隐蔽性成本 337
9、效率可以为我们评价事物提供非常方便有效的标准 338
10、感情同样也存在着效率 338
11、对事物的客观评价离不开「效率系数」 339
12、提高人生效率是提高人生幸福度的重要手段 341
13、所谓价值工程(VE)只不过是「本质论」「系统论」及「效率」概念在产品开发上的应用而已 341
14、讲效率必须首先确定参照系统 343
15、我们不是要考虑该不该「患得患失」,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患得患失」 344
16、本书所讲述的「效率」概念与通常所讲的「效率」涵义的区别 345
第九节 名称误导 346
1、命名的本质目的 346
2、非本质性命名的不良误导 346
3、由非本质性命名误导的典型实例 349
第十节 决策陷阱 352
1、无穷循环 352
2、最差选择 353
第十一节 思维误区一览表 354
本章小结 355
第五章 「应用篇」体系化一览表 362
附 录
附录Ⅰ:「逻辑论证法」一览表 374
附录Ⅱ:本书要点金字塔式归纳总结图 375
附录Ⅲ:本书论句精选 376
附录Ⅳ:「新造词语」一览表 380
附录Ⅴ:「新定义词语」一览表 382
附录Ⅵ:索引 383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辽icp备11007236号-2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