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朱丰杰创作的《想象逻辑学全书纲要》由线装书局2024年10月首次出版。
内容介绍:本书主要以想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人人都有想象的经验,人人都在实践,人人在进行实践之前都要进行一连串的想象。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实践。想象有时是不真实的,有时却是真实的。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应有的逻辑规则并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和论证。我们必须用逻辑规范想象使之尽可能与现实相符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可能成功。
作者简介:朱丰杰,男,1968年出生于青海省门源县,籍贯浙江乐清。1987年7月参加工作,在海北州祁连山小学任教,1992年10月至1995年6月在青海师范大学进修。1995年7月至2023年7月在门源县教育局工作,2023年8月退休,中学高级教师。
章节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感觉和想象在认识现实世界中的作用2
第一节 人的两种认识功能——感觉和想象2
第二节 感觉是基础,想象是主导4
第三节 感觉不可信而某些想象倒是可信的5
第四节 感觉的认识范围极其狭小而想象的认识范围却是广阔无边6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感觉——外感觉和内感觉8
第一节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感觉:一为外感觉,一为内感觉8
第二节 内感觉的延伸和发展9
第三节 关于异同关系的内感觉——分辨9
第四节 思维始于分辨观念异同10
第五节 思维不能提供观念只能分辨观念10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想象——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11
第一节 不随意想象11
第二节 随意想象12
第四章 认识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一)13
第一节 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进程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说明13
第二节 由外感觉到印象13
第三节 由印象到表象14
第四节 由表象到想象14
第五节 感性认识的内容14
第五章 认识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二)16
第一节 什么是理?16
第二节 同一不变和同一律17
第三节 分辨和分析18
第四节 思维的基本趋势首先在于分18
第五节 思维辩证法和思维的原理19
第六节 辨认思维和逻辑思维21
第七节 关于思维、理性和逻辑等三个词2
第八节 合逻辑和可想象23
第九节 理性思维必须发展成为逻辑思维24
第六章 合逻辑的想象的发展26
第一节 合逻辑的想象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26
第二节 合乎逻辑26
第三节 合乎经验27
第四节 合乎实际28
第五节 合乎实践和合乎实用29
第七章 心理学是逻辑学的基础30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30
第二节 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差别和联系31
第三节 心理学是逻辑学的基础33
第八章 由观念到概念和概念的继续发展35
第一节 由观念到概念35
第二节 判断和概念孰先孰后?36
第三节 异同关系和实际关系36
第四节 由一般概念到辩证概念的发展38
第五节 宇宙大系统的辩证概念40
第六节 概念在一分为二中展开其体系40
第七节 逻辑矛盾和实际矛盾41
第九章 利欲和理性43
第一节 利欲服从理性,还是理性服从利欲?43
第二节 实践和理性4
第三节 利欲启动实践,实践启动思维44
第四节 所谓实践就是指躬亲实践或亲身实践45
第五节 抽象理性和具体理性46
第六节 抽象理性的两种表现形式48
第七节 反理性主义的是与非48
第八节 具体理性可使利欲得到最大的满足50
第九节 我欲故我在50
第十章 由物及心和由心知物51
第一节 哲学可以有两个出发点——物和心就是哲学的两个出发点51
第二节 物质与感觉的分离52
第三节 感性提供观念,理性辨其异同53
第四节 由心知物的基本进程54
第五节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之辩(一)56
第六节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之辩(二)59
第七节 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向64
第八节 辩证唯物主义是二元唯物论64
第十一章 逻辑学必须从心出发65
第一节 逻辑学的出发点必须是无可怀疑、真实可靠的65
第二节 为什么人们总是误以为先知物后知心?66
第三节 必须由物出发转变为由心出发67
第四节 内心的对象和过程可以确知67
第五节 由心知物的逻辑进程68
第六节 心中有灵68
第十二章 逻辑学的对象是心中之灵70
第一节 逻辑学的对象是心中之灵70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71
第三节 行成于思71
第四节 灵魂的长大成人72
第五节 灵魂的分裂和痛苦72
第十三章 逻辑学的方法75
第一节 内省法是逻辑学的基本方法75
第二节 逻辑学的内省不同于心理学的内省75
第三节 逻辑学在总结认识活动的成败经验中创造认识真理的方法76
第四节 循序渐进是逻辑学的一项根本的方法76
第五节 总结实践经验是逻辑学的最根本的方法77
第十四章 逻辑标准和实践标准78
第一节 什么是逻辑标准?78
第二节 什么是实践标准?79
第三节 逻辑标准先于实践标准79
第十五章 实践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80
第一节 实践的目的80
第二节 由生活实践到生产实践的发展81
第三节 由生产实践到社会实践81
第四节 实践活动的量、质和级82
第五节 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高82
第六节 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工具83
第十六章 理性和理论84
第一节 理性认识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84
第二节 理性认识的外在形式84
第三节 外在形式中的逻辑矛盾和逻辑问题85
第四节 理性和理论85
第十七章 想象逻辑学的理论体系87
第一节 想象逻辑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87
第二节 想象逻辑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87
第十八章 理性和理论的螺旋形发展89
第一节 认识的螺旋形发展89
第二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89
第三节 一切都在想象中90
第十九章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91
第一节 哲学是什么?91
第二节 哲学和科学孰先孰后?91
第三节 必须充分认识逻辑学的重要意义92
第二篇 抽象思维的逻辑95
第一部分 演绎逻辑——分辨、分析和综合的逻辑96
第一章 分辨逻辑96
第一节 思维始于分辨96
第二节 分辨中的同一律96
第三节 观念的异同关系97
第四节 同一律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100
第五节 对观念的异同关系的判断101
第六节 分辨逻辑的功能101
第二章 分析逻辑102
第一节 分析和抽象102
第二节 抽象概念的形成102
第三节 观念和概念的差别和联系103
第四节 判断先于概念(参见第一篇第八章第二节)104
第五节 分析可以进一步排除逻辑矛盾104
第六节 演绎推理105
第七节 异同关系和实际关系(参见第一篇第八章第三节)106
第八节 两种一分为二和两种对立统一(参见第一篇第八章第四节)107
第九节 判断和描画108
第三章 综合逻辑109
第一节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109
第二节 综合必须从最简单的概念开始109
第三节 在想象中创造最简单的、不可再分的概念10
第四节 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111
第五节 综合必须相容相符112
第六节 在综合中产生公理和定理112
第七节 公理和定理的证明113
第八节 证明和证实114
第九节 自明的公理和证实的公理114
第四章 物理逻辑——物体的分析和综合的逻辑116
第一节 物理逻辑即物体逻辑——物体的分析和综合的逻辑116
第二节 在想象中构想心外宇宙的基本轮廓116
第三节 物理逻辑的功用117
第四节 物理逻辑和理想方法118
第五节 物理逻辑中的理想实验118
第六节 演绎逻辑是证明的逻辑而非证实的逻辑119
第二部分 心理逻辑——心理的分析和综合的逻辑120
第一章 心理逻辑的对象和方法120
第一节 心理逻辑的对象120
第二节 在深人的内省中分辨出观念的不同性质121
第二章 心理进化的次序122
第一节 心理现象的由混一走向分明122
第二节 在不断深入的内省中弄清各种不同性质的观念的差别和联系124
第三节 从弄清不同性质的观念的差别和联系中导引出
认识过程的心理学125
第四节 用一分为二法搞清各个心理序的差别和联系128
第五节 想象逻辑学的理论基础129
第三章 心理进化序的证明和证实问题130
第一节 心理进化序的证明和证实130
第二节 心理进化序的得到证实和公认必须诉诸众人的内省130
第三节 必须依靠自己掌握心理规律132
第四节 心理逻辑是由演绎逻辑过渡到归纳逻辑的桥梁132
第三部分 归纳逻辑133
第一章 想象和经验以及证明和证实133
第一节 想象和经验133
第二节 证明和证实134
第三节 归纳逻辑以外观经验为对象和基础134
第四节 证明和证实的差别和联系135
第二章 分类逻辑137
第一节 分类始于分辨137
第二节 对象的个体、种和类137
第三节 由人为分类到自然分类138
第四节 对象的自然分类和现象的自然分类139
第五节 分类逻辑中的对象和现象140
第六节 归纳推理的最根本的立论前提141
第三章 假说逻辑142
第一节 由物理逻辑到假说逻辑142
第二节 内因果和外因果143
第三节 分类逻辑求观念的异同关系而假说逻辑求外物的实际关系144
第四节 假说逻辑的由果求因的方法144
第五节 假说用实验经验证实145
第六节 实验经验是人的主观创造146
第七节 模型的由抽象化走向具体化148
第八节 假说逻辑中的剩余法148
第四章 归纳逻辑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求解150
第一节 关于归纳逻辑一直存在着一系列疑难问题150
第二节 想象和经验、演绎和归纳以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相互关系150
第三节 任何命题的立论前提都要在经验中得到证实151
第四节 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法可以建立对无限命题的真实性的确信152
第五节 归纳和演绎必须同时并举154
第六节 归纳推理的最根本前提——自然齐一律154
第七节 关于公理的新概念156
第八节 枚举归纳和典型分析158
第九节 关于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159
第十节 关于概率问题162
第十一节 综论归纳逻辑163
第三篇 具体实践的逻辑167
第一章 由抽象逻辑到具体逻辑168
第一节 抽象逻辑和具体逻辑的差别168
第二节 抽象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具体17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乃是具体逻辑的思想的萌芽171
第四节 以抽象代具体的严重恶果172
第五节 由抽象逻辑走向具体逻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哲学大革命173
第六节 抽象逻辑求知,具体逻辑求利177
第七节 人人需要具体逻辑177
第八节 逻辑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79
第九节 具体逻辑有两个层次——情况逻辑和决策逻辑180
第二章 情况逻辑181
第一节 只有具体情况才是实有的客观存在181
第二节 具体情况和具体系统182
第三节 抽象系统和具体系统183
第四节 知识和信息是了解具体情况的不可缺少的东西184
第五节 知识是循序渐进地发展提高的185
第六节 第二信号产生信息流186
第七节 知识包括语词的意义187
第八节 抽象信息和具体信息187
第九节 了解具体情况要求积累知识和搜集信息188
第十节 必须寻求有用的知识和信息189
第十一节 求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求取信息190
第十二节 明辨信息流中的信息的真假191
第十三节 务须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系统之中192
第十四节 抽象的假说和具体的假说193
第十五节 具体假说的建立和变化194
第十六节 具体假说中的本质联系195
第十七节 信息是巨大的资源195
第十八节 具体假说亦要合乎逻辑196
第三章 决策逻辑198
第一节 决策就是决定目的198
第二节 目的有感性和理性之分198
第三节 抽象的人生观是决定抽象的理性目的的依据200
第四节 抽象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目的203
第五节 具体目的有大小之分203
第六节 在抽象目的的具体化中目的体系和目的体系必须互相协调204
第七节 不可受固定化了的具体目的的束缚205
第八节 力求一箭双雕、一举多得205
第九节 必须心中有数和力克模糊206
第十节 有效地利用时间206
第十一节 认识和把握时机207
第十二节 工具的创造和改进208
第十三节 具体目的必须是必需的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208
第十四节 关于学习的决策209
第四章 有关具体逻辑的几个理论问题212
第一节 具体逻辑的抽象理论212
第二节 人道是人的理性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道路213
第三节 逻辑学的由人到天和由天到人的周行214
第四节 逻辑范畴源自对心理进化序的自觉意识214
第五节 具体逻辑是关于智慧的学问214
第六节 具体逻辑中的逻辑形式结构问题216
第七节 由抽象逻辑到具体逻辑必须经历漫长的路程217
第八节 具体逻辑是信息时代的逻辑218
第四篇 社会实践的逻辑219
第一章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20
第一节 由生活实践、生产实践到社会实践20
第二节 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差别和联系21
第三节 最初的社会实践是经济实践22
第四节 人们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22
第五节 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亦是由抽象走向具体23
第二章 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的特有逻辑方法24
第一节 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怎样了解对象的抽象规律和具体情况?224
第二节 知人难于知物24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特有的逻辑方法25
第四节 语言是最本质的社会存在26
第五节 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工具27
第三章 经济实践的逻辑28
第一节 和平合作是最大利益之所在228
第二节 为什么要选择仁义道德?228
第三节 道德是经济的基础231
第四节 指令经济和自主经济231
第五节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232
第六节 和平合作的机会的增加和市场经济的范围的扩大233
第七节 经济现象在信息流的基础上发生发展234
第八节 经济实践中的抽象逻辑和具体逻辑235
第九节 抽象道德和具体道德236
第十节 是知识经济,还是智慧经济?237
第十一节 由法制经济到道德经济238
第十二节 选择了道德就选择了快乐和幸福241
第十三节 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243
第十四节 经济实践的抽象目的和具体目的243
第十五节 经济实践中的情况逻辑和决策逻辑244
第十六节 经济学和逻辑学的关系244
第四章 教育实践的逻辑245
第一节 依靠教育推广经济实践的自觉意识245
第二节 首要的是德育245
第三节 教育的方法247
第四节 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247
第五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49
第六节 教育必须教罚结合249
第七节 教育实践比经济实践高出一个层次250
第八节 教育实践中的抽象目的和具体目的251
第九节 教育实践中的情况逻辑和决策逻辑252
第十节 教育介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间环节252
第五章 政治实践的逻辑253
第一节 政治实践是教育实践的延伸253
第二节 政治领导人的首要职责就是正确执行教罚之权254
第三节 政治领导人的应有品德254
第四节 利用信息流进行教育255
第五节 由人治、德治到法治255
第六节 集中和民主258
第七节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61
第八节 社会主义和阶级合作261
第九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民政府根据人民利益进行
阶级合作和宏观调控的经济263
第十节 改进和发展语言264
第十一节 政治实践的抽象目的和具体目的264
第十二节 政治实践的情况逻辑和决策逻辑265
第六章 文化实践的逻辑266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文化实践?266
第二节 语言的规范化和文字化267
第三节 合逻辑的想象在文化实践中的发展268
第四节 文化信息流的作用269
第五节 文化和政治的关系269
第六节 必须让文化人享有充分的学术思想的自由270
第七节 必须了解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271
第八节 各国文化的溶为一体乃是大势所趋272
第九节 文化实践的抽象目的和具体目的272
第十节 文化实践的情况逻辑和决策逻辑273
第七章 理论实践的逻辑275
第一节 为什么理论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275
第二节 理性和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276
第三节 文化和理论的差别和联系277
第四节 必须将文化信息流提高为理论信息流277
第五节 理论实践的抽象目的和具体目的278
第六节 理论实践的情况逻辑和决策逻辑278
第八章 逻辑的发展和真理的发展279
第一节 认识的自发发展和认识的自觉意识的发展279
第二节 逻辑思想源自对认识过程的自觉意识279
第三节 真理随着逻辑的发展而发展281
第四节 梯层、范畴、逻辑和真理的发展序列表282
第五篇 语文理论的逻辑285
第一章 语文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工具286
第一节 从孔子的一席话讲起286
第二节 没有第二信号就没有动物的群体287
第三节 语言是社会存在中的最本质的东西287
第四节 社会实践依赖于语言288
第五节 语言的形式结构有内外之分289
第六节 词和义的约定成俗289
第七节 词义的约定的次序是由外物到内心290
第二章 语文理论的逻辑的主要对象是语言的外在的形式结构291
第一节 语文理论的逻辑的对象是语言的外在的形式结构291
第二节 语言的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291
第三节 各地的方言土语在互相接触中产生的词义约定问题292
第四节 文字化有助于解决词义的约定问题292
第五节 象形文字和符号文字293
第六节 在文字的符号化的基础上实行理论化294
第三章 内心对象的词义约定的进程295
第一节 内心对象的词义约定的进程295
第二节 内心对象的词义约定进程是在辨明梯级梯层的基础上进行的295
第三节 内心对象的词名约定的艰难296
第四章 社会是随着语文理论的发展而发展297
第一节 语言的词义约定有其必然的次序297
第二节 社会和语言的关系是硬件和软件的关系298
第三节 关键的问题在于内心对象的词义约定298
第四节 困难的问题在于认识自己的认识299
第五节 对认识的认识的语文理论化300
第六节 语言的内容和外壳的发展300
第七节 语言在人类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三种枢纽作用301
第五章 逻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303
第一节 哲学是智慧之学303
第二节 大道之学即大逻辑学304
第三节 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305
第六章 由文化到理论的发展307
第一节 文化和理论的差别和联系307
第二节 必须将文化提高为理论308
第七章 由科学理论到逻辑学理论的发展309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各自分散的发展309
第二节 科学的出发点是物或物质,而逻辑学的出发点则是心或心灵309
第三节 逻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完备的方法310
第四节 逻辑学理论体系的发生发展和完整完备311
第八章 逻辑学理论体系和科学理论体系的统一312
第一节 逻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引起各自为政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组312
第二节 科学是随着逻辑学的发展而发展312
第三节 如何根据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改组和改造科学理论体系?313
第九章 逻辑理论和科学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315
第一节 逻辑理论的发展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315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315
第十章 在理论上说明理论的发生发展的逻辑学理论体系318
第一节 在理论上说明理论318
第二节 在逻辑学的发展中的两种周期律和三个周期表318
总结325
第一节 反映和反应325
第二节 想象发展史是认识发展史的本质之所在325
第三节 社会实践比生产实践更重要326
第四节 信息流就是连续不断的再想象327
第五节 理论实践的目的就是规范信息流中的再想象328
第六节 首要的问题是怎样认识自己328
第七节 困难的问题在于心理进化序的词义约定329
第八节 全部想象逻辑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循序渐进的分析和综合30
第九节 用逻辑规范想象31
第十节 感觉经验必须经过再想象才能进入逻辑思维32
第十一节 人的素质的提高决定于合逻辑的想象所达到的层次32
第十二节 社会发展的水平的高低决定于逻辑学的理论化水平的高低..332
第十三节 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内在、最深层的动力就是
想象逻辑学的理论化33
后记34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辽icp备11007236号-2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