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赵晓康创作的《诗意中的音乐情怀--探访唐诗中的音乐信息》由线装书局2024年10月首次出版。
书籍介绍:音乐是时空的艺术,一千多年前的音声,由于文字、声音记录的技术尚不发达,我们无法听到或看到当时的音乐状况,但当我们在欣赏唐诗精美的文字、绝佳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境时,却往往能感受到其中的丝竹之韵如闻其声,且声声入耳;歌舞之形如见其人,且历历在目。这不正是那些热爱音乐的诗人们,以其高度的鉴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表现力,把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凝固在纸上,把音乐艺术的绝美意境凝固在纸上,把他们各自的音乐情怀贯注于诗中,我们才得以一饱耳福吗?
本书力求通过部分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载记,来探访其中透漏出的音乐生活信息及其抒发的音乐情怀。
作者简介:赵晓康,号石房后主、汉南乐翁、希音堂主、羊石斋主。长期从事音乐工作,在专业音乐团体担任过歌话剧演员、乐队演奏员、作曲等工作,也曾在艺术职业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多年,退休后受聘于陕西安康市老年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合唱协会理事,安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唐诗中的音乐1
第一节 王 绩1
一、生平简介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
(一)乐于参与宴乐活动以关注、褒咏歌舞伎1
(二)隐逸生活中的音乐陪伴3
1、琴、酒是王绩隐逸生活中的最好陪伴3
2、琴艺高超非等闲4
3、且歌且舞,释放快乐心情5
4、夜月置琴酒,抽弦对白云的晚间生活情趣6
第二节 李世民8
一、生平简介8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8
(一)乐于组织参与宴乐活动8
(二)赏鉴乐舞,抒发情怀10
(三)参与音乐活动11
1、创制国乐,亲力亲为11
2、喜爱欣赏琵琶曲并能熟练演奏琵琶12
(四)音乐观13
1、主张去郑卫,兴雅音13
2、认为礼是乐的统领和前提,乐不可乖于礼13
3、一反音乐等同于政治的传统儒家学说,提出“悲悦在于人心,非由
乐也”的音乐思想13
4、继承先朝礼乐制度且有发展创新14
5、重视“俗乐”,弱化“雅乐”14
6、艺术上南北调和以应政治格局15
第三节 司马承祯16
一、生平简介16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6
(一)道人音乐家16
1、音乐著作《素琴传》16
2、自斫琴——“清素”16
3、音乐作品17
4、鼓琴高手17
(二)真正的道家隐士17
(三)音乐观18
第四节 李 峤20
一、生平简介20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1
(一)对音乐教化、劝谕功能的认可21
在《歌》这首诗中,李峤通过连续用典来着力渲染音乐对人的思维、情感以及
认知世事的作用:21
(二)对乐器、舞蹈的描写22
1、对筝的描写22
2、对笙的描写23
3、对鼓的描写25
4、对琴的描写26
5、对琵琶的描写27
6、对箫的描写28
7、对笛的描写30
8、对舞蹈的描绘31
(三)五言杂咏,调谐律雅,适于吟诵,可以吟唱32
第五节 王 勃34
一、生平简介3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34
(一)对歌舞艺人的同情和关注34
(二)热爱音乐,享受自然,追求恬静闲适的生活35
(三)借鉴《诗经》起兴触情,缘情而歌的手法创作了很多歌诗36
(四)借鉴《诗经》四言形式,叠句叠字,双声叠韵艺术手法,使歌诗更具歌唱
性37
(五)铿锵顿挫的音乐节奏感37
第六节 宋之问39
一、生平简介39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39
(一)对乐器及其乐曲的描写39
(二)琴歌山林间,是贬谪远游中抚慰身心的最佳方式41
(三)与歌舞妓曹娘的深交42
(四)会弹琴且懂琴43
(五)适于吟唱的楚词体歌诗44
第七节 沈住期46
一、生平简介46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46
(一)乐于参加宴乐以赏赞乐妓46
(二)琴歌《霹雳引》47
(三)歌诗创作48
第八节 张 説50
一、生平简介50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0
(一)乐于参加宴乐以赏鉴乐妓的表演50
(二)对歌舞艺人的同情和关心51
(三)两次贬谪,调适心情,醉舞欢歌,以解愁闷52
(四)较高的音乐素养53
(五)音乐艺术观54
第九节 王 翰56
一、生平简介56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6
(一)才智超群,能歌能舞,喜纵情于乐舞之中56
(二)颇有诗才,惜未流传57
第十节 孟浩然58
一、生平简介58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8
(一)乐于参与宴乐活动以关注、褒咏歌舞伎58
(二)对乐器及乐曲的描绘60
(三)弹琴唱歌是其隐居闲散生活内容之一61
第十一节 李 颀64
一、生平简介6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64
(一)对音乐歌舞的感悟和对乐人乐技的描绘64
(二)音乐行家68
1、工于音律69
2、听得出乐曲中的变调处理69
3、喜欢且善于歌唱70
4、对西域音乐的偏爱70
第十二节 王昌龄71
一、生平简介7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71
(一)善于描绘各种器乐演奏71
1、筝71
2、笛72
3、琵琶74
4、古琴75
5、箜篌76
(二)爱音乐、好读书,是其生活常态77
第十三节 李 白79
一、生平简介79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79
(一)乐于参与宴乐活动以关注、褒咏歌舞伎79
(二)对歌舞音乐的感悟及其状写81
1、笛曲81
2、琴曲84
3、舞曲86
(三)常常醉歌醉舞以抒发情怀86
(四)尤擅于异族歌舞89
(五)深厚的音乐素养90
1、琴艺高超兼善吹箫鼓瑟90
2、自写琴歌,能制新曲94
3、工于乐律,精于鉴赏95
(六)对“吴声歌曲”的熟悉和喜爱97
(七)以江舟行旅为主旨,船家徒歌为乐调的“棹歌”类创作100
(八)音乐观101
1、标举雅乐,恢复古风101
2、善于接受并主张容纳外来文化103
(九)喜欢清新朴实风格的民歌演唱103
(十)醉酒状态下的依声填词,心手相应104
(十一)对长短句诗体的创新与运用,促进了曲式与辞格的协调一致105
(十二)对乐器演奏的描绘涉及到了唐时大多数的乐器108
1、琴108
2、瑟109
3、筝109
4、笙109
5、笛110
6、琵琶110
7、箜篌110
第十四节 王 维111
一、生平简介11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11
(一)音乐行家,工于音律111
1、熟谙当时名曲112
2、擅弹琵琶112
3、能自制曲113
(二)对歌舞、音乐的状写114
(三)以自然之景象表现音乐之意境115
(四)乐于参加权贵宴乐以寄意声色119
(五)对《楚辞》题材及音乐特性的继承119
(六)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121
(七)与音乐相关的史实在诗中的反映122
(八)晚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124
第十五节 高 适127
一、生平简介12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27
(一)与琴师董庭兰的交往127
(二)展开美好想象的《听张立本女吟》:128
(三)喜欢高歌抒情129
(四)边塞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乐器130
(五)边塞军营中的歌舞描绘132
(六)弹琴是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友朋情谊的常用方式132
第十六节 常 建133
一、生平简介133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33
(一)萧散惬意的琴歌自娱133
(二)隐于山林间的琴酒生活134
(三)山水诗中的音乐情韵135
(四)边塞诗中的音乐悲歌138
第十七节 刘长卿141
一、生平简介14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41
(一)乐于参与宴乐活动以关注、褒咏歌舞伎141
(二)以琴为伴,追求恬淡娴静142
第十八节 杜 甫143
一、生平简介143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43
(一)与乐人之间的交往143
1、李龟年143
2、李仙奴144
3、公孙大娘144
(二)对音乐歌舞的描写146
(三)听歌赏舞、饮酒荡舟于自然美景之中151
(四)根植于儒家礼乐文化的音乐追求152
(五)个人的音乐才能和实践154
1、喜欢唱歌154
2、喜爱古琴音乐且善于弹琴157
(六)崇雅鄙俗的音乐观157
(七)现存杜甫入乐的两首诗159
第十九节 柳中庸163
一、生平简介163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63
第二十节 李季兰165
一、生平简介165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65
(一)对音乐歌舞的感悟和描绘165
(二)以琴寄意的情感生活167
第二十一节 李 勉168
一、生平简介168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68
第二十二节 岑 参170
一、生平简介170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70
(一)对音乐歌舞的感悟和描绘170
(二)歌行体诗表现出的音乐美179
1、巧妙运用歌行体不拘格律的特点,于奇崛中求和谐179
2、韵脚密集,勤于换韵,且多采仄韵,以求诗句适口悦耳180
3、叠字叠韵营造出的音乐美180
4、平仄、对仗都工稳的对偶词语形成的音节对称美181
(三)岑参的音乐生活182
1、有琴且会弹琴182
2、高歌抒情亦为其爱好之一182
第二十三节 钱 起183
一、生平简介183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83
(一)对器乐的描绘和感悟:183
(二)喜欢唱歌185
第二十四节 顾 况187
一、生平简介18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187
(一)对歌、舞、乐的喜爱和状写187
1、《宜城放琴客歌》187
2、《从则溪到赤城》188
3、《郑女弹筝歌》189
4、《刘禅奴弹琵琶歌》190
5、《李湖州孺人弹筝歌》192
6、《李供奉弹箜篌歌》:193
7、《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196
8、《王郎中妓席五咏·筝》196
9、《琴曲歌辞·琴歌》197
10、《琴曲歌辞·蔡氏五弄·幽居弄》197
11、《王郎中妓席五咏·笙》198
12、《丘少府小鼓歌》198
13、《听角思归》198
14、《听刘安唱歌》199
(二)隐居茅山,心系琴鹤 199
(三)对箜篌这件乐器的充分了解203
1、对箜篌演奏技法的专业细致的描写203
2、对箜篌这件乐器本身的了解203
3、对演奏者李凭的高度赞赏和肯定204
(四)对地方民间音乐的学习204
1、乐于参与民间音乐活动204
2、对江南地方民歌的喜爱和继承205
(五)关于《广陵散》琴曲的一篇短文206
(六)百戏题材的诗歌,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民间特技和绝活,为了解当
时的民风民俗提供了可贵的资料206
第二十五节 郎士元208
一、生平简介208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08
(一)对器乐的描绘和感悟208
(二)郎士元写的一首《琴曲歌辞·湘夫人》210
第二十六节 张志和211
一、生平简介21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11
(一)音乐生活觅踪211
1、作为道人与词人的音乐生活211
2、仅存的《渔歌子》词五首212
3、于醉酒欢歌中的沉水自溺214
第二十七节 李 端215
一、生平简介215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15
(一)对音乐歌舞的描写及对表演者的刻划215
(二)内心有对音乐生活的向往218
1、崇拜有音乐才能的名士218
2、乐与艺术人才交往219
3、爱琴、羡琴,时而也会亲抚玉琴以自娱219
第二十八节 戎 昱221
一、生平简介22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21
(一)与艺人的交往221
1、与酒妓之恋221
2、琴家杜庭兰222
(二)对音乐歌舞的感悟和描绘223
(三)喜欢与朋友在一起饮酒、弹琴、作诗226
第二十九节 李 益227
一、生平简介22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27
(一)边塞诗音调铿锵,多被入曲传唱227
(二)熟悉少数民族乐器和乐曲,多有描写和涉及229
(三)常以弹琴寄托相思229
(四)注重向民歌学习,且卓有成效230
(五)注重用音乐感受、音响效果揭示人物情感,刻划人物心理231
第三十节 孟 郊233
一、生平简介233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33
(一)对雅声音乐的敬畏之心233
(二)追求万物和谐的音乐观234
(三)孟郊的音乐生活234
第三十一节 杨巨源237
一、生平简介23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37
(一)对器乐曲的描绘和欣赏237
1、《听李凭弹箜篌二首》:237
2、《雪中听筝》:238
3、《僧院听琴》:239
4、《长城闻笛》:239
5、《冬夜陪丘侍御先辈听崔校书弹琴》:239
(二)独有的艺术特色是其诗歌入乐较多的根本原因240
(三)认为弹琴既可抒别离之情,亦可表欢愉之心240
第三十二节 欧阳詹242
一、生平简介242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42
(一)肯定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242
(二)欧阳詹的音乐才能242
第三十三节 武元衡244
一、生平简介24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44
(一)善写五言诗,且多被乐工采用244
(二)有独自抚琴的时候245
(三)对歌舞音乐及其艺人的描绘欣赏245
(四)常于歌舞音乐中寄托离愁别恨246
(五)也有在音乐中享受欢情、愉悦以及表达自信豪迈心情的时候247
(六)对边塞特有乐器、乐曲的感受247
第三十四节 羊士谔248
一、生平简介248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48
(一)善于描绘乐器演奏248
(二)交游僧道,向往独自抚琴、夜听蝉铃的隐逸生活250
(三)闲暇时独享的音乐生活252
(四)乐于参加节日游宴以欣赏歌舞音乐253
第三十五节 裴 度254
一、生平简介25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54
第三十六节 朱 湾257
一、生平简介25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57
(一)对乐器部件的描绘以寄托情怀:257
第三十七节 薛 涛259
一、生平简介259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59
被诗名掩盖的音乐才能:259
1、歌唱才能259
2、通晓乐律,熟悉一般乐器的性能特点260
3、薛涛与琴及其琴之造诣262
第三十八节 韩 愈264
一、生平简介26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64
(一)对器乐演奏的传神状写264
(二)对音乐歌舞的描写往往是其排解忧愁、抚慰伤悲的情感宣泄266
(三)熟悉诸多的乐器种类268
(四)乐于参加各种宴乐活动,以赏鉴音乐歌舞268
(五)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269
1、纳歌舞妓为妾269
2、有唱歌的喜好270
3、闲暇时也会鼓瑟鸣琴,纵情高歌以消遣270
(六)阳山之贬中,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音乐文化艺术271
(七)韩愈的音乐美学观272
1、“郁于中而泄于外者”的不平则鸣观272
2、褒风雅古辞,贬夷狄新声273
3、愁思之声要妙,穷苦之言易好的音乐审美标准273
(八)在音乐上的造诣273
(九)潮州之贬中所写的几篇祭文传达的音乐信息274
1、首先反映了潮州音乐的流播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274
2、涉及到了潮州音乐中的武乐和文乐274
3、提到潮州锣鼓乐的最早形式274
(十)《琴操》十首275
第三十九节 王 建277
一、生平简介27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77
(一)注重学习民歌语言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感277
1、俗语、口语277
2、双声连绵词278
3、叠音词278
4、复沓手法279
(二)《宫词百首》中对宫廷宴乐歌舞的描绘279
1、《宫词》的形成、体例及《宫词百首》的产生279
2、对宫中艺人的关注和同情280
3、对宫廷女妓、乐舞及其结构内容、演出状况等的记录描述281
第四十节 张仲素287
一、生平简介28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87
(一)对音乐歌舞的感悟和描绘287
1、《夜闻洛滨吹笙》287
2、《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288
第四十一节 白居易290
一、生平简介290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291
(一)音乐是最主要的业余爱好291
1、业余三友乐为先291
2、邀朋聚友,醉饮狂欢296
(二)音乐上的造诣301
1、擅弹琵琶302
2、琴艺精湛302
3、对其他乐器也非常了解304
4、情动于衷,常被感染到泪湿衣衫306
(三)对各种乐器、演奏者及其演奏技巧的描写308
1、对琵琶、琵琶曲以及演奏者的传神描写308
2、对筝以及对筝曲、筝演奏者的传神描写314
3、对盛策、盛策曲以及演奏者的传神描写316
4、对不同类型鼓的描写318
5、对笙及笙曲的描写318
6、对笛及笛曲的描写319
7、对钟及钟曲的描写319
8、对磬的表述和描写320
9、对其他乐器的描写:320
(四)对歌舞的喜爱和关注322
1、喜爱唱歌以及对歌者、歌声的倾情描绘322
2、对《霓裳羽衣舞》的喜爱325
3、对《柘枝舞》的喜爱331
4、对胡旋舞的关注和描绘334
5、对印度歌舞的精彩描绘336
(五)最爱的乐器和乐曲336
1、最爱的乐器——琴336
2、筝也是非常喜欢的乐器之一339
3、最爱的乐曲——《秋思》342
4、《幽兰》、《渌水》和《三乐》343
(六)学习民间音乐的清新风格345
1、主张殿堂高雅与市井俚俗并举345
2、对民歌《杨柳枝》的学习和偏爱346
3、注重学习民间艺术,建议恢复“采诗官”制度350
(七)对家妓的培养及老来的伤别之情351
1、蓄妓众多351
2、亲自传教培养家妓353
3、与樊素的真情挚意354
(八)对艺人的同情和关心356
(九)社交圈中的音乐人358
1、年少时的旧交358
2、箜篌演奏家、歌手商玲珑359
3、苏州名妓容儿、满儿360
4、歌舞妓李娟、张态361
5、诗人、琴家崔玄亮362
6、女琵琶手曹供奉364
7、著名歌妓杨琼364
8、杭州歌妓吴二娘365
9、琵琶演奏家赵壁365
(十)晚年寄情于酌酒抚琴、吟诗放歌的恬淡生活365
1、《石泉引》和《松风曲》366
2、喜在深夜抚琴366
3、钟爱大自然的天籁之音368
4、晚年与琴形影相伴369
5、以琴会友是晚年的最大兴趣370
(十一)白居易的音乐观371
1、反对好今厌古,提倡冲淡平和,尚雅求正371
2、重视和关心艺术人才的培养374
3、反对“声无哀乐”的观点,提倡声情并茂的演唱或演奏374
4、礼乐治国,废一不可,但不可沉湎于侈乐而粉饰太平376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79
6、强烈反对华乐与夷乐的融合382
(十二)诗名不掩乐名辉382
第四十二节 刘禹锡384
一、生平简介38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384
(一)对民歌的学习和创作384
1、为巫祝们以及民间歌手创写新词384
2、对《杨柳枝词》的挚爱和创新387
3、对《浪淘沙》的挚爱和创新388
4、注重学习民歌曲调390
(二)对乐人的关注和交往391
1、旧宫中乐人穆氏391
2、歌者米嘉荣391
3、琵琶手曹刚392
4、琵琶妓泰娘392
5、歌者何戡394
6、武昌吹笛老人394
7、扬州乐妓395
8、宫中乐妓智琼395
9、杜韦娘396
10、樊素396
(三)对歌舞音乐及其乐妓的描绘399
1、对《柘枝舞》及舞者的描绘399
2、对弹筝女及其筝技的描绘399
3、对歌者及其歌技的描绘400
4、对阮咸及其演奏的描绘401
5、对丝竹乐队的描绘401
6、对盛策及其演奏的描绘401
(四)对瑟的了解402
(五)晚年的音乐生活403
1、独自抚琴,感受禅境403
2、与朋友一起的吹拉弹唱403
第四十三节 李 绅405
一、生平简介405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405
(一)琵琶演奏的行家405
(二)音乐艺术观406
(三)良好的音乐素养407
(四)晚年的音乐生活408
第四十四节 元 稹410
一、生平简介410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410
(一)乐于参与宴乐活动以享受音乐歌舞带来的欢乐410
1、《店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411
2、《何满子歌(张湖南座为唐有态作)》413
3、《追昔游》415
4、少年时的宴乐活动415
(二)诗歌有较强的音乐性416
1、善用反复,一唱三叹,有音乐的跌宕回环之美417
2、善用双声叠韵词,增加诗歌的音乐复沓感418
(三)对歌舞音乐、百戏杂耍的记录描绘418
1、《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418
2、《连昌宫词》419
3、《善歌如贯珠赋》423
4、《曹十九舞绿钿》424
5、《舞腰》424
6、《琵琶歌》424
7、《五弦弹》426
8、《小胡笳引(桂府王推官出蜀匠雷氏金微琴请姜宣弹)》427
(四)歌诗创作成就斐然428
1、典籍中的记载428
2、元白唱和诗中的表露429
3、元稹入乐歌诗略记430
(五)卓然的音乐才能432
1、天资聪颖,与生俱来的音乐悟性432
2、熟悉各种歌曲结构433
3、重视对音乐资料的收集整理436
4、对琵琶及其艺人、乐曲的深入了解437
(六)与艺人之间的交往441
1、诗朋酒友中认识的艺人441
2、琵琶女管儿442
3、歌妓杨琼443
4、歌妓商玲珑444
5、营妓里认识的歌舞艺人444
6、岳父家认识的艺人445
7、才女崔莺莺446
8、才女薛涛447
9、艺人刘采春448
10、白纻、同蹄、唐有态449
(七)音乐观449
1、反对朝廷重俗轻雅的音乐政策449
2、蔑视外族音乐454
3、认为音乐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体验,表达多种思想感情457
4、爱惜音乐人才459
5、认为五音和则节令顺,所以为乐者不可失律460
6、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的根本461
(八)以诗酒狂歌消忧遣愁461
(九)用到的与音乐相关的人事典故462
1、萧史弄玉462
2、王子乔463
3、邹律与郑琴463
第四十五节 殷尧藩464
一、生平简介46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464
(一)与艺人的交往464
(二)对音乐歌舞的描绘465
1、《吹笙歌》465
2、《席上听琴》465
3、《闻筝歌》465
(三)对流落艺人的同情465
第四十六节 李贺467
一、生平简介46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467
(一)对歌、舞、乐的喜爱和状写467
1、《李凭箜篌引》467
2、《官街鼓》470
3、《申胡子盛策歌》471
4、《龙夜吟》472
(二)别出心裁的音乐描写手法473
1、巧用典故描写音乐,渲染色彩,创造神奇473
2、以视觉形像状声之印象,想象奇妙,韵味悠长473
3、融景于乐,景乐之美相得益彰474
(三)病体限制了音乐才能的充分发挥475
(四)尤为关注貌美才高的女性歌舞艺人476
1、《李夫人》476
2、《追和何谢铜雀妓》477
3、《苏小小墓》477
4、《冯小怜》478
5、《洛姝真珠》478
6、《许公子郑姬歌》479
第四十七节 张 祜481
一、生平简介48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481
(一)对歌、舞、戏的喜爱和状写481
1、歌481
2、舞484
3、戏剧485
(二)对器乐的喜爱和状写486
1、咏笛诗486
2、咏筝诗488
3、咏笙诗489
4、咏盛策诗490
5、咏箜篌诗492
6、咏箫诗493
7、咏羯鼓诗494
8、咏琵琶诗495
9、咏古琴诗497
(三)音乐典故随手拈来,效果描写增光添彩498
(四)耐人寻味的诗中意象——钟499
(五)喜欢放声歌唱501
(六)对柘枝舞的偏爱和描绘502
1、《观杭州柘枝妓》502
2、《周员外席上观柘枝》503
3、《观杨瑗柘枝》503
4、《感王将军柘枝妓殁》504
5、《赠柘枝》505
6、《李家柘枝》505
7、《寿州裴中丞出柘枝》505
(七)喜游歌楼妓馆,纵情声色506
(八)结识众多歌妓舞妓以至于偏爱女性题材507
(九)对歌舞艺人的同情和关注510
(十)艺术观散见512
(十一)晚年读书抚琴安享天年的生活512
第四十八节 许 浑514
一、生平简介51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14
(一)对音乐歌舞的描绘514
1、对宴乐上歌舞管弦的描绘514
2、《听琵琶》描绘了听琵琶曲《昭君怨》的深切感受515
3、对歌曲的感悟和描绘515
(二)笃爱庙观钟磬之声,心追佛道清雅之境516
(三)向往琴歌诗酒、溪钓竹棋的僧道生活517
(四)律诗显现出来的音乐美519
1、对仗工稳,均匀对称519
2、语言讲究声律和用韵,尤其是首句用韵,已成为许浑律诗的一大特
色520
3、大量使用清新秀丽、优美别致、色彩斑斓的自然景物作为意象。.520
(五)深深的故乡情常常绕不开对故乡江南民歌的情结520
(六)许浑的音乐造诣521
第四十九节 杜 牧522
一、生平简介522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22
(一)乐于交际歌舞乐妓522
1、少年风流522
2、情笃声妓紫云523
(二)对女性歌舞艺人的同情和关爱525
1、著名歌妓张好好525
2、杜秋娘528
3、《宫人冢》528
4、为歌舞妓代笔529
(三)双声叠韵体现出的音乐美530
(四)对器乐演奏的描绘531
1、《方响》531
2、《边上闻笳三首》532
(五)涉及到的唐代盛行乐曲和舞曲534
(六)与朋友在一起时的琴歌生活534
第五十节 薛 逢536
一、生平简介536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36
(一)对权贵终日笙歌,不思国事的痛斥536
1、《开元后乐》536
2、《猎骑》537
(二)唯有饮酒唱歌,以度老年时光538
1、《席上酬东川严中丞叙旧见赠》538
2、《老去也》539
(三)对琵琶的欣赏和状写539
(四)乐于参加宴乐并沉溺其中540
(五)对龙舟竞渡的描绘540
第五十一节 李 远542
一、生平简介542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42
第五十二节 薛 能544
一、生平简介54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44
(一)喜爱民歌且善于与民同乐544
(二)对歌舞乐人的关注及对他们娴熟技艺的描绘545
第五十三节 罗 隐547
一、生平简介547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47
(一)与艺人云英的交往547
(二)晚年入道后的醉歌生活548
(三)对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的描绘549
第五十四节 司空图551
一、生平简介551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51
(一)对音乐的喜爱和实践551
1、喜欢参与民间音乐活动551
2、诗酒琴歌的隐逸生活551
(二)描写歌唱艺术的《歌者十二首》552
第五十五节 韩堡554
一、生平简介554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54
(一)与艺人锦儿之间的交往554
(二)晚年追求读书酣饮、弹琴唱歌的归隐生活555
(三)《香奁集》的音乐特性556
1、《香奁集》中的艳情诗属歌诗,是可以被以管弦来歌唱的557
2、《香奁集》具有“词体”性质,其中的意向、意境、情韵成为后代
词人学习和化用的源泉557
3、《香奁集》的创作受到了宜歌宜弦的南朝宫体、乐府诗歌的影响.558
(四)善用叠字叠音来增强诗歌的音乐节奏感和声律美559
第五十六节 鱼玄机560
一、生平简介560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60
(一)致意于弹琴吟咏560
(二)善用叠字叠音来增强诗歌的音乐节奏感和声律美560
第五十七节 吴 融562
一、生平简介562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62
(一)对艺人及其歌舞音乐艺术的描绘562
(二)体现在叠字上的民歌味儿563
(三)音乐艺术观564
1、认为歌舞音乐艺术的繁荣昌盛并非只在享有盛誉之地564
2、认为音乐亦当反应社会现实565
3、认为从艺者须有美之节操565
第五十八节 王仁裕566
一、生平简介566
二、作品及载记中的音乐信息566
(一)对艺人及其音乐歌舞技艺的描绘566
(二)通晓音律567
(三)晚年仍乐于玩弄乐器568
第二章《竹枝词》对唐朝诗人的影响及其传承与创新569
第一节《竹枝词》的产生、流行及其音乐形式和风格特点569
一、《竹枝词》的产生和流行569
(一)《竹枝歌》的产生地——巴敏569
(二)刘禹锡与文人《竹枝词》的产生570
二、《竹枝词》的影响及其流布571
(一)流入最早最广地区是楚地571
(二)流入其他地区的反映572
三、《竹枝词》的音乐形式及其风格特点573
(一)联歌形式,鼓笛伴奏,且歌且舞573
(二)有合声伴唱573
(三)以“怨”见长的风格特点575
第二节 唐代诗人对《竹枝词》的学习、传承和创新576
一、李白(701-762)576
二、杜甫(712-770)576
(一)提及“竹枝”的诗句576
(二)《竹枝词》拟作选录576
三、顾况(727-815)577
四、李益(750-830)578
五、于鹄(?-814)578
六、武元衡(758-815)..579
七、刘商(766-779)579
八、张籍(766-830)579
九、白居易(772-846)579
十、刘禹锡(772-842)581
十一、殷尧藩(780-855)585
十二、李涉(生卒年不详)585
十三、温庭筠(812-866)585
十四、方干(836-888)586
十五、郑谷(851-910)586
第三章 唐代诗人的乐府诗创作587
第一节 关于乐府诗588
一、乐府诗源起及发展简述588
(一)源起588
1、秦代的音乐机构588
2、“歌诗”之谓588
(二)发展589
1、汉乐府诗589
2、唐代新题乐府589
二、乐府诗的风格特点592
(一)古乐府592
(二)新乐府592
1、新乐府的特点:592
2、新乐府的创作原则592
3、七绝乐府及其内容593
三、唐代乐府诗的音乐特点593
(一)诗律与乐律有着紧密的联系593
(二)有相当多的乐府诗为依曲填词593
第二节 部分诗人的乐府诗创作595
一、李世民(598-649)595
二、王勃(650-676年)595
(一)对前朝乐府继承中的创新595
1、句式上的创新595
2、沿用旧题创作,吸纳民歌特点595
3、赋体铺陈的手法596
(二)对乐府歌行的律化作出了贡献596
(三)乐府诗擢例597
三、沈住期(约656-约715年)600
(一)概略600
(二)乐府诗擢例600
四、张説(667-730年)601
(一)概略601
(二)数量与内容601
(三)较高的入乐度及其与音乐联系的紧密性601
(四)体式风格上对《诗经》雅颂和汉魏郊庙歌辞的继承602
五、王昌龄(698-757年)602
(一)概略602
(二)音调和谐婉转,适于入乐演唱602
(三)创作的七绝诗数量众多603
(四)七绝组诗的大量创作对后世七绝的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603
(五)乐府诗擢例604
六、王维(701-761年)605
(一)概略605
(二)乐府歌诗音乐形态之特性606
1、音阶调性606
2、节奏型606
3、核心音调及旋法607
七、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607
(一)乐府诗个人特色体现了盛唐乐府的全新价值607
(二)继承南朝乐府民歌风格609
(三)乐府诗总数以及古歌数量为初盛唐中最多611
(四)致力于古题乐府原始艺术风貌的复原和对乐府诗符合音乐形式规律的
探索611
(五)乐府歌辞613
1、曲子辞类乐府歌辞613
2、清乐类乐府歌辞614
3、歌谣式乐府歌辞614
(六)新乐府辞及其绝句体乐府615
(七)乐府歌诗音乐形态之特性617
1、音节调性617
2、节奏节拍618
3、核心音调及旋法618
(八)乐府诗题材内容619
1、刺世抒怀619
2、游侠行乐620
3、游仙问道622
4、边塞征战624
5、女性题材624
6、地方风情625
(九)长短句乐府歌行是对古乐府民歌的推陈出新626
八、高适(704—765年)628
九、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630
(一)注重“谲谏”、"美刺”的儒家诗教理念630
(二)关注社会群体的新题乐府诗631
十、顾况(约727—约815年)632
(一)边塞乐府诗充满昂扬向上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生命力632
(二)对《诗经》《楚辞》艺术特色的全面继承632
1、对《诗经》体例的继承632
2、对《诗经》叠音词的继承633
3、对《楚辞》艺术特色的继承633
4、对《诗经》、《楚辞》结构特征的继承和发展633
5、对《诗经》《楚辞》中意象词的沿用继承636
(三)对三三七句式结构的学习吸收637
十一、张志和(732-774年)637
(一)概略637
(二)作品擢例638
十二、戎昱(744-800年)640
(一)多用白描兼细节描写640
(二)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真实640
(三)气格上渗透着一种远离浪漫幻想的现实气息640
十三、李益(约750-约830年)641
(一)大都可以入乐641
(二)七绝乐府的艺术特色:643
1、构思巧,立意新643
2、主观感受隐于客观描写644
3、造境奇旷,情哀意婉645
4、民歌味儿浓,天然清新,音乐感强,和谐优美645
十四、孟郊(751-814年)646
(一)感时抒怀,关注民间疾苦646
(二)抒写离愁别绪,情浓意深647
(三)酬赠送别,借题发挥647
十五、张籍(约766-约830年)648
(一)继承与创新共进,高格与质朴并举648
(二)乐府诗艺术特征648
1、题材广泛,以反映贫苦农民生活最为集中648
2、选题似浅实深649
3、长于刻画人物心理650
十六、王建(768-835年)651
(一)乐府诗的地位651
(二)乐府诗的风格特点652
1、格高质朴、天然清削的艺术风貌652
2、形式多样,灵活自由,古题新题,兼行并举653
3、含蓄委婉的讽喻656
4、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657
5、对结句的刻意经营658
6、语言通俗,韵味无穷660
(三)乐府诗的题材范围和主题思想661
1、反映战争的661
2、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663
3、反映民俗事象的664
4、反映羁旅行役生活的665
5、反映宫廷宴乐,奢侈生活的666
(四)关于“张王乐府”669
1、“张王乐府”之称的缘由669
2、张王之间的唱和诗669
3、张王乐府诗的不同点670
4、张籍、王建对乐府诗创作实践的贡献671
十七、薛涛(约768-832年)672
(一)概略672
(二)语言风格明白晓畅673
(三)言简意赅,意蕴悠长673
(四)融情于景,构筑佳境674
(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675
十八、刘禹锡(772-842年)676
(一)“观风俗,知得失”的儒家诗教倾向676
1、观武陵风俗,述民间风情676
2、观连州风俗,述民间风情678
(二)船家妇的情感写照——《淮阴行》五首680
(三)儒家中庸平和的风格特点681
1、描写欢快时的“乐而不淫”681
2、描写哀伤时的“哀而不伤”683
十九、李绅(772-846年)684
(一)吴声歌曲的浸淫和影响684
(二)乐府诗擢例684
二十、白居易(772-846年)686
(一)概略686
1、内容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讽刺和揭露了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
687
2、语言上真切自然,不尚雕饰,明白如话,通俗易懂689
二十一、元稹(779-831年)690
(一)元稹在新乐府运动中的地位690
1、不拘泥于乐府的节拍音调691
2、以古题写新事,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692
3、启用新题692
二十二、张祜(约785年—849年)692
(一)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民歌风味692
(二)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694
(三)记述开、天盛世歌舞盛况、体现张祜音乐造诣的宫中节庆乐府诗..695
(四)坚守乐府诗的音乐性,根据教坊曲曲调创作诗歌以便于演唱698
(五)“以乐为本”的乐府诗创作698
二十三、李贺(790-816年)699
(一)与李白之间的承启关系699
1、同题乐府699
2、受楚辞影响的乐府700
3、抒发内心情感,主观色彩浓厚的乐府701
4、对李白乐府歌行体诗的继承、发展和创新702
(二)有南朝乐府之特征703
(三)对江南乐府民歌的继承705
(四)浓重的感伤色彩706
(五)乐府诗的题材内容707
1、女性题材707
2、讽时刺世707
3、边塞征战708
二十四、薛能(817-880年?)709
二十五、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710
(一)概略710
(二)乐府诗擢例710
二十六、聂夷中(837-约884年)713
二十七、杜荀鹤(约846-约906年)714
第四章 歌唱对文人诗传播的促进716
第一节 不同的歌唱方式及其对文人诗传播的不同作用716
一、行歌716
二、徒歌719
三、乐歌720
第二节 踏歌在唐代的盛行722
一、踏歌的起源722
二、盛行于民间的踏歌723
三、场面隆重的宫廷踏歌724
四、关于踏歌曲调和踏歌辞725
第五章 本书涉及的艺人、乐器和乐曲728
第一节 艺 人728
一、民间艺人728
(一)歌妓(伎)728
(二)舞妓737
(三)乐伎(妓)、乐人739
二、供奉艺人743
(一)歌伎(妓)743
(二)舞妓(伎)745
(三)乐伎(妓)747
三、士族艺人751
(一)歌伎(妓)751
(二)乐人752
四、史传艺人762
(一)歌伎(妓)762
(二)乐伎(妓)763
五、乐官764
第二节 乐 器767
一、吹管乐器767
(一)笳767
(二)箫767
(三)胡笳767
(四)盛策767
(五)笙及其别名768
1、筠管768
2、凤管768
3、三十六簧768
(六)羌笛768
(七)芦管769
(八)洞箫769
(九)横笛769
(十)角769
(十一)笛770
(十二)管770
(十三)玉螺770
(十四)短笛770
(十五)竽770
(十六)埙770
(十七)篪771
二、弹拨乐器771
(一)琵琶771
(二)筝及其别名772
1、十三弦772
2、红弦、朱弦、翠弦、五色缠弦772
3、秦筝773
(三)琴及其别名773
1、七弦773
2、龙唇774
3、孤桐、梓桐、绿桐、丝桐774
4、藏家自命名774
(四)瑟775
(五)秦瑟775
(六)箜篌775
(七)五弦琵琶776
(八)云和776
三、打击乐器777
(一)鼓777
(二)磬777
(三)铜鼓777
(四)悬鼓777
(五)羯鼓778
(六)鼙778
(七)镛778
(八)發鼓778
(九)土鼓779
(十)钟779
(十一)方响779
四、拉弦乐器781
第三节 乐 曲782
一、舞曲782
二、合奏曲796
三、歌曲797
四、琴曲811
五、鼓曲822
六、笛曲822
七、琵琶曲823
八、筝曲828
九、笙曲828
十、箜篌曲829
十一、羯鼓曲829
十二、宫廷祭祀宴飨雅乐830
第六章 工于诗赋的女艺人833
第一节 工诗女艺人及其诗作833
一、杨莱儿833
二、张窈窕834
三、常浩835
四、太原妓李倩835
五、徐月英836
六、关盼盼836
七、颜令宾837
八、王苏苏837
九、王福娘838
十、刘采春838
十一、薛涛839
第二节 工诗女妓与诗人之交结841
一、杨莱儿与进士赵光远841
二、太原妓李倩与诗人欧阳詹842
三、徐州名妓关盼盼与张仲素846
四、王苏苏嘲讽进士李标847
五、王福娘与诗人848
六、薛涛与元稹849
七、刘采春与元稹850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辽icp备11007236号-2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