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土大型权威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头条 > 正文

北京文学和文艺理论批评如何相互促进发展 | 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讨论现场

责任编辑:李超       日期:2017-10-24 18:19:51
导读:北京十月文学月近日,2017年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北京文学力量”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本次高峰论坛针对四个主题展开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对话。在主题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在发言提到了三个词,第一个词是京味。京味衍生出时间性的概念,虽然从文学批评上来说京味提出并不是那么早,但是从文学的历史发展来讲渊源流长。虽然我们讲老舍是真正奠定京味文学基础的大师,但是实际上能追溯到从晚清以来的,像北京的旗人的文学书写。随着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已经挖掘出来一些关于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前后一些作家,他们关于北京的书写奠定后来老舍所形成的既通俗又高雅的雅俗共享的京味语言风格。

第二个词是京派。如果说京味显示的是时间性的纬度,京派就是一个空间性的纬度。北京一直以来就是五方杂处、八音可协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生。从文学上来讲,比如林徽因、沈从文、冯志、废名这些我们认为的京派作家,基本都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而是离开原来的故土,来到北京后才开始重新书写。这是以他者的眼光给我们带来北京不同纬度的视野,这显示出北京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个词是京范。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已经有了许许多多新的大变化,这个大变化是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变局当中。一些之前被严肃文学话语划分到类型文学或者通俗文学门类的作品,在这个时代起到思考文化整体性、想象中国文化未来的功能。这个功能与严肃文学是内部延续的。这些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鞭策文学批评要发明出新的话语体系,来应对这样一个新的文学性。也只有重新锻造出新的术语、新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跟文学形成互动,生发出新的文化创新。

- 完 -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辽icp备11007236号-2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