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雯:大文艺理论批评家背后都有城市性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岳雯谈到,今天的北京文学已经不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京派文学,也不同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文学。今天的北京文学已经形成它独特的东西。对于一些作家来说,北京可能是那个在而不在的无形的东西。我们在具体的文本里看不到他们描绘北京什么样,但是他们写作的出发点,促使他们开始写作的东西,一定是北京。
关于文艺理论批评是否具有北京性的问题。岳雯认为,如果我们看一看那些大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比如桑塔格,她背后一定有纽约,在桑塔格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纽约。比如说本雅明,他身上一定能看到巴黎。那些大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们之所以存在,因为他们背后有这样一座城市性。而她自己忽略的恰恰是这样一个城市性、这样一个在地性。
只有真正记住自己是和一个城市相依相存,和所有在北京写作的作家一样,把自己的根系深深扎进这座城市,接受这座城市滋养的时候,就会像舒婷《致橡树》写的那样,表面看上去大家可能并不相关,或来自江苏、或来自湖南、上海,但是在说其他人的时候,生活经验和文化经验是具有相似性的,这个可能是作家们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真正聚合在一起的最根本的理由。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发言。千龙网摄影记者许珠珠摄
刘大先:新文化现象促生新话语体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辽icp备11007236号-2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