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土大型权威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要闻 > 正文

当村医21年 她成2000多人“健康保姆”

      日期:2019-06-18 16:33:36
导读:  杨晓丹正在观察因发烧打滴流的孩子。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金松摄  有人说她死心眼:工资一个月1600元,一年不到2万元;跟着村里种香菇,一年少说5万元……可杨晓丹不这么想,她说自己从来...

  杨晓丹正在观察因发烧打滴流的孩子。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金松摄

 

  有人说她“死心眼”:工资一个月1600元,一年不到2万元;跟着村里种香菇,一年少说5万元……可杨晓丹不这么想,她说自己从来没这么算过账,“干村医21年了,最开始就是想帮乡亲们解除病痛,现在还是这样。”

  看乡亲被病痛折磨

  她选择当一名村医

  今年42岁的杨晓丹是桓仁满族自治县古城镇洼泥甸子村土生土长的村里人,祖辈就在这里居住。她说,小的时候,村里的卫生所就在自己家对面。

  杨晓丹常去卫生所玩,有时就帮忙拿点药,看到很多乡亲们被病痛折磨的情景。“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来看病的时候,”杨晓丹说,老人还好,再痛苦也是忍着,自己最怕的就是听到小孩子的哭声,“小孩不会装假,真是哭得撕心裂肺。”

  杨晓丹至今记得9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村里一名妇女因为两口子闹矛盾喝了农药,被送到卫生所时人已经快不行了,村医紧急灌肠洗胃,终于把病人抢救过来。

  杨晓丹就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村医,能够帮助乡亲们解除病痛,不再受折磨。1997年12月,她终于有了心愿达成的机会:卫生所因为人手不够,招人帮忙。

  杨晓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穿上白大褂的她看上去并没有医生的严肃劲儿,反倒是多了一份成熟和可亲。而此时,她的同龄人不论是考学还是打工,更多的选择是离开农村。

  苦练医术

  更要有责任心和服务心

  自从上班,杨晓丹就像长在了卫生所。白天,她跟着所里的医生给乡亲们看病,学习怎么问、怎么看、怎么听;晚上,就在卫生所里看书学习基础知识……

  过去,村里小孩一有病就得送到40公里外的县医院,因为小孩血管细很难扎针。杨晓丹自己做了一个仿真胳膊布袋,每天一有空就练习扎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掌握了为患儿扎针的要领,村里孩子得病再也不用送县医院了。

  因为勤学好问,杨晓丹很快就能独立出诊了,“有些头疼脑热或者离得近的,自己到所里来;严重点的或是离得远的,就得上门去看。”洼泥甸子村沿公路两侧有10多里地,杨晓丹每天都要走上几个来回。

  2003年,杨晓丹又自费报名参加了本溪市卫校开办的中西医结合学习班,4年时间里,她每个月都要从村里走到镇里坐小客到县城,再坐大客到市内,学费、路费、宿费、吃饭都是自己花钱。

  有了更高的医术,才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不过杨晓丹认为,对于一名村医,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和服务心,因为很多乡亲舍不得花钱去大医院看病,常常会耽搁病情。

  2012年5月,村民刘洪军到江边割草时被蜜蜂蜇伤,严重过敏,杨晓丹火速赶到现场为其处理了伤处,刘洪军说“回家歇会就好了”。可杨晓丹知道危险并没有最后解除,自己拿出1000元钱帮其转到县医院进一步治疗。

  为让乡亲们在出现急病的时候能及时出诊,杨晓丹的医药箱随时带在身边,里面备齐了各类药品和器具。赶上夜间出诊,就得父亲或是丈夫陪着。

  2013年7月的一个深夜,村民陈明波因为吃了放坏了的饭菜出现食物中毒,腹痛严重并伴有高热症状,十分危险。被敲门声惊醒的杨晓丹抓起药箱就赶了过去,诊治后一直观察病情到天亮,直到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饭点,杨晓丹一年接诊7000多人次,其中有200多人次是在患者家中现场救治。只要乡亲们需要,她随叫随到,每一户百姓家都能成为她的诊室。

  没想过挣多少钱

  “乡亲们需要我”

  21年来,杨晓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她也知道,“同龄人不管是考学出去的、出门打工的、承包种地的,都比我强。当村医收入在村里算是中低水平,但是乡亲们离不开我,我就充实自己、服务好他们就行了。”

  不仅如此,这么多年来乡亲们看病拿药还有不少“呆死账”,虽然都记了账,可一个人三五元、最多也就几十元钱,十几二十年过去,谁还能张嘴要呢?

  有人给杨晓丹算了一笔账:1997年她到村卫生所的时候,一个月才200元钱,那个时候哪怕就是出门打工,一个月最少也得一二千元。虽然后来村医工资也涨了,可是她一个月挣1600元的时候,村里发展种香菇,像她这样的一年能挣五六万元。

  因此,总有亲属劝说杨晓丹“别干了”“3年还赶不上种一年蘑菇呢”“你这21年得少挣100万”,杨晓丹知道大家都是好心,笑一笑不说话,可是私下里却对丈夫说:“给乡亲们看病就是我的初心,希望你能支持我干一辈子。”

  现在,杨晓丹又利用互联网给乡亲们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成了全村532户2000多名乡亲的“健康保姆”,而村民的病历更是装在了她的心里:

  “糖尿病患者73人,60岁以上老人300多人,其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100多人、老年常见病的160多人……”每一位病人什么时候吃药、谁什么时候需要复检,她都一清二楚。

  21年的村医生涯,也许唯一让杨晓丹有些遗憾的就是对孩子的影响:“最不想学医,因为小时候总是把他一个人撂在家里,可能是被撂怕了。”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赣B20000030号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0000000000000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