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统筹/谭铮 丰西西 侯梦菲
在广东,越来越多城市因剧而火,岭南文化成为“网红”。2023年年初,电视剧《狂飙》的热映就让广东侨乡江门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
在香港,中华文化古韵散发魅力,“故宫热”持续升温。一直以来,香港因其独特区位和时代因缘,成长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让这颗“东方之珠”愈加闪耀。
在河南,传统节日晚会频频出圈,国风舞蹈强势圈粉。近年来,河南卫视每逢传统佳节推出的节日晚会在互联网上拥有大量“自来水”,《唐宫夜宴》《龙门金刚》《洛神水赋》等舞蹈还被“外交天团”在海外社交网站力推……
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地标、产品异军突起?是怎样的内在驱动力,让年轻群体愿意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利用好传统文化,重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形象,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羊城晚报》《东方今报》和香港大公网联合推出特别报道,邀请了来自广东、河南、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突围背后的故事。
广东
影视IP赋能文旅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丰西西
肠粉、骑楼、新会陈皮……满满广东元素的开年爆火国产剧《狂飙》,让江门不出意料地火了。
在此之前,江门就是很多影视剧组钟爱的“天然摄影棚”。台山市梅家大院是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外景拍摄地;台山市水步镇冈宁侨圩、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是电影《一代宗师》的取景地;《风雷急》剧组在端芬镇上泽圩取景拍摄。此外,《唐人街探案2》《误杀2》《除暴》《明月几时有》也都曾在此取景。
据《狂飙》总制片徐泰介绍,剧组采风了许多城市,之所以把大部分拍摄场景选在江门,主要是看上了江门兼容并包的地域特色,既保留了传统的老洋楼,也有浓厚的都市气息。剧中主演张颂文也多次在微博发布江门骑楼老街照片、视频,向网友“安利”江门。
丰富的旅游资源叠加优质的文化资源,让江门成为了文旅市场里的“顶流”,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打卡。记者了解到,根据初步测算,仅在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江门市共接待游客254.93万人次、旅游收入14.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48%和29.47%;重点监测旅游景区接待游客79.98万人次、旅游收入5.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3%和205.5%。
实际上,被影视作品带火的广东城市还有不少。《破冰行动》里的中山、《隐秘的角落》里的湛江、《四海》里的潮汕……跟着剧情打卡文旅景点,游客沉浸式地感受地方文化,有力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将流量转化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让优质文旅资源成为了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黄达昌:
深度挖掘开拓更多城市IP
“趁此机会,江门应该再飙一次。”说到影视剧《狂飙》带火江门,来自江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深有感触。他表示,影视IP带动的“旅游热”能够促进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获得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他看来,江门要借助此次影视IP赋能,推动城市文旅业融合发展,实现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应当让更多人知道江门,知道这个有着丰富文化资源、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黄达昌建议,接下来,江门可以深度挖掘开拓更多城市IP,如“小鸟天堂”“新会陈皮”等,推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文化资源整合。江门也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研发、运营能力提升,精心策划更多有亮点、有看点的精彩活动,将华侨文化底蕴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充分结合,将江门打造成为在广东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旅示范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
大力宣传推介江门“侨”文化
来自江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台山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表示,影视作品是展示江门城市形象的生动教科书,是让人读懂江门城市内涵的载体。他表示,影视作品带来的热度,吸引了游客的到来,但要留住游客们的心,最关键的还是当地的文化底蕴。
陈奭荣表示,江门台山是侨乡中的侨乡,拥有许多华侨建筑群且得到较好保存,这些建筑展现了不同年代的侨乡风采,积淀了深厚的侨文化。他建议借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进一步挖掘文旅资源并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让人们感受到影视作品“滤镜”外的美好体验。他同时建议,大力宣传推介江门“侨”文化,讲好侨乡故事、传播好侨乡声音、展现侨乡风貌、助力侨乡发展。
河南
文化精品火到海外
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 羊城晚报记者 侯梦菲
2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Meta平台上发布《大戏登场》,并配文“中国戏曲、中国水墨画的融合”。
这是河南文化“出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南卫视打造的传统节日晚会频频出圈,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在节目中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吸粉无数。据统计,3年来,河南卫视节日晚会出圈10余次,《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被“外交天团”在海外社交网站力推。
传统节日晚会出圈的背后,既是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更是河南深厚文化的“硬核支撑”。以《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节目《大戏登场》为例,节目用潮流碰撞传统,再现戏曲表演中的硬核技艺,延续了“奇妙游”系列“网剧+网综”的剧情形式。其中,戏曲绝活与水墨特效融合,唐胡旋舞、绿腰、宫廷舞与穿越剧情链接,打铁花记忆与双人舞结合,宋朝元宵风俗与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绝技呼应,形成以地域文化为支撑的独特风格。
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打造文化精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提供了一个新范例:以“文化+科技”的创作思路,打造文化精品节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路红莉表示,2023“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会继续双语传播,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河南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由此带来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的转变。
《焦裕禄》《重渡沟》等剧目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唐宫夜宴》《中国节日“奇妙游”》等节目火爆出圈;《风起洛阳》“一部剧带火了一座城”;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创产品漂洋出海;数字赋能让“黄河非遗”活跃在人们指尖……河南实施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创作工程,为传统文化“出圈”提供更多优质平台。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金不换:
以高质量文艺作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河南传统文化不断“出圈”,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感受到文化创新的巨大潜力。
“《唐宫夜宴》为什么能‘出圈’?这说明中原大地文化深厚、人才济济。我们要用好河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新更好的面貌。”在金不换看来,传统文化“出圈”一方面要靠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另一方面离不开培育文化的土壤——人民。
2月28日晚,金不换完成了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的最后一场大戏。过去一年时间里,金不换带着团队扎根田间地头,一天三场戏“连轴转”。
“老百姓特别懂戏,一句没唱上去就能看出来。”金不换认为,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百姓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高质量的艺术才能满足老戏迷。
在网剧、短视频充斥手机端的今天,传统文化为何如此受欢迎?金不换表示,以戏曲表演为例,唱念做打考验的都是真功夫,这种“真拉真唱”的魅力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金不换围绕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他号召加大扶持文艺大军,引导文艺工作者多到基层、为民服务,同时建议大力培养新时代的艺术家,为青年演员提供发展平台。
“艺术工作者如果不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就缺少艺术灵感的源头,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是站不住的。”这是金不换从事戏曲创作多年来的感悟。同时,他认为文化创新要秉持“高度负责”的态度,避免一味追求“流量”,完全娱乐化,摒弃传统文化精髓,改得“面目全非”。
“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要守住底线、守住观众。人民不买账、有意见,这个路就越走越死。希望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好的平台得以恢复、传播,更多名家名作能后继有人。”金不换说。
香港
中华古韵走进潮流
大公网记者 张昕怡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914件珍贵文物,其中有166件国宝级别的一级文物……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带着这些“礼物”落地西九文化区。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门迎客后,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李君豪第一时间到此打卡,对现场一票难求的情景印象深刻。“中华国宝近在咫尺,打破了香港与北京的地域界限。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中华情, 这种情感上的联系非常强烈。”他说。
今年2月21日,首个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藏为主的“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特别展览揭幕,220套古代中国金器在此展出。展出珍品包括匈奴贵族所使用的金冠,吐蕃贵族所使用的带中原纹饰的幡饰,以及唐代公主所佩戴的、工艺上借鉴中西亚饰物的嵌宝冠饰等。展览吸引大批游人到访,让“故宫热”在香港持续升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在“金彰华彩”特别展览开幕典礼上表示,随着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博物馆的非本地访客人数显著上升。他指出,访问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内地访客,大部分以自由行形式到访,本地访客占七成,两成为内地访客,余下为海外访客。
借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掀起的文化热,香港西九文化区正发力打造文化IP。据介绍,香港西九文化区是全球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融合了“古”“今”“中”“外”四个元素。延伸40公顷的填海土地,汇集了精彩的艺术和教育活动,广阔的公共空间,酒店、办公室和住宅发展项目及零售、餐饮和消闲设施。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香港要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已推动、实施多方面工作,包括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善用科技和培养人才等。2021年开馆的M+博物馆和2022年开馆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连同经翻新和扩建的香港艺术馆,已成为维多利亚港旁的文化新地标。
代表委员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文化新窗口
“我感受到了香港市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自发的喜爱和强烈的情结。”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表示,如今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他常常能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在打卡、拍照。在香港的中小学课堂里,老师会利用AR、VR等科技更加生动地给学生们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这些科技加持,香港青少年们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林至颖认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给了世界一个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与舞台,“它不只是一个博物馆,还承载了文化讲座、艺术推广等活动,是一个聚集不同艺术、文化交流的平台。”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施荣怀:
让更多青年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施荣怀今年递交了一份《关于打造香港故宫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本港学生开放的提案》。除了建议香港故宫免费向本港学生开放外,他还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推动全港学校与香港故宫合作,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开设文化艺术课程,让故宫文化进一步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他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书本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更多青年有机会从生动的文化艺术课程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投稿通道 | 专家团队 | 本网团队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辽宁党刊网
地址: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700003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ICP备案号:辽icp备11007236号-2
全国公安网络备案: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0791-0403296 电子邮箱:2038996513@qq.com
信息支持: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华采公司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